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老龄产业网~

手机站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年权益 > 仿冒身份

警惕冒充身份类诈骗

所属分类:仿冒身份 阅读次数:909 发布时间:2024-04-29

1、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李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公安机关民警,询问李某有没有在西安办理护照,李某说没有,接着对方说李某的信息泄露了,需要按照他说的流程进行操作,首先下载“zoom”软件,然后让李某把手机设置成勿扰模式,接着让李某打开“zoom”软件输入会议号和密码加入到视频会议当中。

视频接通后,李某看到对方是个男子,身穿警服,戴着口罩,背景是公安机关的办公场所,李某就相信了。此时男子问李某有几张银行卡,一共有多少钱,李某说有3张银行卡,一共有10万多元。对方说因为李某的信息泄露了,银行卡里的钱会有被盗的风险,然后就问李某的邮政储蓄银行是不是改过密码,李某说是,对方就问李某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取款密码,李某和他说了取款密码,接着对方让李某写一个保证书,李某按照他们说的内容写了一个保证书,写完后对方就把视频电话挂断了。过了会儿,李某给朋友打电话,把当时的情况和他说了,朋友说这是诈骗,李某就赶紧查了自己的银行卡,发现邮政储蓄银行被转账,意识到被骗,损失7万余元。


骗术揭秘:

第一步:谎称自己是“公检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名义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然后转接假冒的办案人员通话,从而达到向其实施诈骗的目的。

第二步:一旦受骗者有上钩的迹象,再通过所谓的内部电话转接到虚假的办案民警或办案单位,进一步诱骗。

第三步:当受骗者信以为真时,便称要将其银行卡上的存款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以此诈骗钱财。

警方提示

针对此类诈骗,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公检法机关执法办案程序,在接到此类电话时保持冷静,一定要多方核实,对于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涉及资金操作的电话要谨慎对待,对确属电信网络诈骗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公检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公检法机关及其他部门之间也不会相互转接电话公检法等部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对自己的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对资金进行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以防上当受骗。


    点赞

    收藏关注

    星级: